首页

艾丝女王所有视频

时间:2025-05-24 10:42:20 作者:甘肃校地联动“大思政课”里“有风景” 浏览量:43834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赵晔娇)“我从事深海资源和环境调查研究30年。18年前,我成为中国第一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学家;8年前,我担任‘蛟龙’号载人深潜试验性应用航次首席科学家,下潜印度洋洋底揭秘海底黑烟囱和黑暗生态系统;目前,正领衔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聚焦深海热液成矿系统开展地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研究……”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兼)韩喜球在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这一段“开场白”,迅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紧接着拿出的一张照片更是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兼)韩喜球。屠轶钦 摄

  “这是我们在西北印度洋3500米水深的洋中脊上发现的活动热液区照片。那里‘烟囱’林立,虾蟹螺贝成群,周围都是多金属硫化物矿,富铜锌含金银。”韩喜球说,“这30年一路走来,我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海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洋科研实力和水平的不断增强。作为来自海洋科研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想围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提建议。”

  最近22年间,韩喜球19次出海科考,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命名了20处海底地理实体。丰富的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经验,让她对这一主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当韩喜球发言时,代表们高度专注,会场鸦雀无声,记者提笔记录的速度在加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我听后深受鼓舞。”在韩喜球看来,“创新是答题的关键”。

  韩喜球认为,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中国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所需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常规的海洋探测观测仪器,如温盐深剖面仪仍依赖进口。这一方面因为海洋调查成本较高,为确保调查数据资料可靠,用户宁愿花高价购买国外的成熟产品,而不愿意试错新研制的国产仪器装备。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敢直面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转化和应用,‘造不如买’观念盛行,新研制的国产海洋仪器装备缺乏市场。”韩喜球介绍。

  基于新兴海洋产业投资大、风险高、市场尚需培育的现状,她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自主创新的沃土需要一系列举措来培育。韩喜球同时建议,要建立完善的认证和监管体系,提高国产海洋装备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优化创新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宣传等措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和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完)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欧日韩专家前瞻“6G标准”:需要全球合作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 消息,5月8日,中国海警1301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中国海警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

持续精减证明材料。对于基本条件具备、主要证明材料齐全仅缺少次要材料的公证申请,探索实行“容缺受理”,只要当事人补齐材料并符合出证条件就可出具公证书。

浙江嘉兴春意盎然 市民户外乐享周末

一是加强帮扶合作。以“大手拉小手”形式,推动较大规模公证机构在公证员培训、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偏远地区公证机构的扶持,以设置办证点、巡回办证等形式,满足偏远地区群众公证服务需求。探索通过机构合并等方式,调整整合“小散弱”公证机构,形成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规模公证机构,实现群众办理公证“就近办”。同时,推动公证服务资源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获取公证服务的渠道。二是拓宽执业区域。近年来,我们有序扩大公证执业区域,多数省份已放宽至省级,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探索扩大公证执业区域,更好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我们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探索更多公证事项一体化办理,推进更多高频公证事项“跨省通办”,方便群众就近选择公证服务。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广“互联网+公证”服务手段,扩大在线申请、在线办理、在线出证适用范围,推广远程视频公证在偏远地区、定点场所应用,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到智慧公证服务。

天津蓟州盘山景区恢复开放

“像乐乐这样巨大的头顶部黑毛痣,建议一期采用头部皮肤扩张器置入术,充分扩张病损周围皮瓣,二期再一次性全部切除黑素细胞痣,利用扩张皮瓣覆盖创面。这样既可以尽量减少手术次数,减轻幼儿痛苦,又可以尽可能地保留供区的功能和外观。”胡志奇教授解释手术方案。

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首次设置海外分会场

作为城市新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是余杭过去数年着力解决的短板之一。从引进浙大一院总部等名院,到推动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等,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的余杭将70%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支持民生,近三年已累计投入735亿元。而如今文化地标汇聚,也体现着当地“让文化红利成为最普遍福祉”这一“民生考量”。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